汽车驾驶人的目测力对安全行车有什么影响?
所谓目测力是指不通过直接测量单凭视力来确定或比较客体的大小,把握其状态、距离、尺寸和运动方向的能力。驾驶人可以根据路面和各种物体的相对位移,判断出自己的车速和行驶方向。所以经验丰富的驾驶人不用看时速,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车速。但是,在长时间高速驾驶以后,目测的准确性就会降低。一般在这个时候,驾驶人常常会超速行驶,对于这种视觉差错,一定要事先充分估计到。在不良天候(如雾天、雨天、雪天)和光线弱、身体疲倦时,目测力也常常会下降。
驾驶人的运动目测力与视线移动的瞬时速度有一定关系。
实验表明:驾驶人在视野狭窄的路口或者情况复杂时,从观察弄清情况到采取某一措施,一般需2.5秒左右。如果汽车以10公里/小时的速度行驶,2.5秒就可以行驶6.95米;如果汽车以20公里/小时速度行驶,2.5秒就可以行驶13.9米。这就是观察时间所需要的安全距离。在驾驶过程中,驾驶人有70%~80%左右的时间是注视前方的,注视其他方向(左、右后视镜、仪表)的时间只有20%~30%,这就是驾驶人合理分配视觉注意力问题。驾驶人的经验越丰富,合理转移视线的能力就越强。
就是同一辆汽车上的驾驶人和助手,往往目测前方障碍物的结果也不一致。一般情况下,近距离的判断误差较大,远距离判断的误差较小。夜间灯光下判断的误差比白天要大。道路狭窄时,景物距离近,速度感强,驾驶人估计车速一般比实际大;在宽阔的道路上行驶时,主观上估计的速度比实际低。这种误差与运行时间有一定关系,运行时间加长,误差率会随之增加。
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