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驾驶人的视敏度对安全行车有什么影响?
视敏度指眼睛区分两个物体距离的能力。能够区分视角一分(相当于0.004毫米)的两个物体的能力,一般可认为是正常视敏度。最佳视敏度约在圆锥角3~4中,比较好的视觉为7~8,中等视觉为13~14.对于20米以外的物体,就难以分清细节和颜色。视敏度在一昼夜中也会发生明显变化,最不理想的时刻是在清晨的5~6点钟。人的视觉在明暗之间转换时,对视敏度有影响。在照明度迅速由强变弱时,最低要有10分钟左右的视觉危害,此时驾驶人的眼前一团漆黑,故应采取相应措施,以确保安全驾驶。
夜间的照明强度对视敏度有重要意义。视觉区分白色背景下黑色物体的灵敏度,随着照明度的不断加强,会很快达到顶点,如果继续加强,反而会使视敏度下降。黄色光线对辨别白色背景(雾)下的黑色物体(汽车)效果最佳。汽车前灯的污浊度对照明效果影响较大,当前灯照明度损失60%时,开近光灯时能见度下降15%;开远光灯时下降20%。所以,在雨雪天行车要特别注意擦拭各部灯罩,防止光损失而影响驾驶人视力。
驾驶人年龄对视敏度的影响。如果驾驶人20岁时的视敏度为100%,那么,40岁时就会变成90%,60岁时的视敏度便只有74%。
驾驶人吃酸性食物过多会使视力降低。如果在高山上驾驶,或者长时间呆在烟雾弥漫的驾驶室内,都会使驾驶人的视敏度减弱。一般情况下,驾驶室里的温度越高,驾驶人的视力越差。
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